抗美援朝纪念日丨易桂鸣:朝鲜三八线内幕
一个转身,光阴就成了故事
一次回眸,岁月便成了风景
易桂鸣,曾经下乡插队4年,1977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,毕业后编辑青年刊物近10年,自费留美获硕士学位,现为资深审计员、居美东。
原题
朝鲜“38线”内幕
一张地图、俩美军上校
世界上两个最佳大脑,为我们在这个地球上找一个最糟糕的地方打一场该死的战争,最无异议的选择就是朝鲜。朝鲜半岛落在美国人的膝上纯属偶然。朝鲜自20世纪初就成了日本帝国的一部分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,美、苏两国必须决定日本附属地的命运。1945年8月,五角大楼两名年轻上校,参照地图上的38平行线,将朝鲜半岛一分为二 ——俄国占领北方,美国占领南方。
美国前国务卿艾奇逊
“8月风暴行动”(又称“满洲战略攻势行动”),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苏、日战争的一个军事计划。但是,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后,这个计划只是纸上谈兵,苏联远东的黎明一直静悄悄。与此同时,美国大兵则在浩瀚的太平洋上与日军展开逐岛作战,伤亡惨重。总统罗斯福为此焦虑不安。
1945年2月4日至11日,同盟国三巨头雅尔塔再次聚首。罗斯福与丘吉尔再次催促斯大林早日对日宣战。斯大林原则上应承了。斯大林许诺:苏联将在战胜纳粹德国三个月之后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。
但是,斯大林的许诺有先决条件,例如,在欧洲,斯大林要求把波兰、以及与苏联交界的大部分东欧国家,纳入苏联的控制;在东亚,美国正式承认外蒙古从中国独立出来(自1924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,外蒙古实际上巳经成为苏联的卫星国)。斯大林还要求,美国承认其在中国东北铁路和旅顺港的利益——对此,中国政府虽然不是1945年雅尔塔会议参与国。但是,为了促成斯大林早日对日宣战,在没有征求中国政府同意的情况下,罗斯福和丘吉尔认可了斯大林的索求。体弱多病、焦虑不安的罗斯福总统,心中只有一个目的:让苏联早点对日宣战。
斯大林另外还提出,日本必须归还在1905年日、俄战争中占领的南库页岛,割让日本千岛列岛——这些要求后来也得到了杜鲁门总统的批准。
美国国务卿伯恩斯,这样解释美国政府当时的处境:“不是我们让俄国人做什么的问题,而是我们如何才能让俄国人去做的问题。”
朝鲜半岛,自从1910年就被日本殖民,1943年12月1日签署的开罗宣言,美、英、中三国均同意,朝鲜应该“在适当的时候”独立——尽管这只是一个模糊的许诺,但是,遭到了日本政府坚决反对。
在重庆避难的朝鲜政府领导人感到困惑。他们要求美国政府解释。美国人没有答复。
在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上,罗斯福有了主意。他向斯大林提议,由美、英、俄、中四国,成立一个“四国托管”机构,共同协调处理朝鲜问题。斯大林原则上同意了。但是,雅尔塔会议没有就朝鲜未来达成任何正式协议。
雅尔塔会议后,随着战局的急剧变化,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盟国,与苏联之间的关系愈益紧张,引起的焦虑与日俱增。假如斯大林失信,拒绝出兵中国东北,对日作战将会旷日持久,美军将面临更加惨重的伤亡。于是,在稍后的1945年7月举行的波茨坦会议上,美国军方领导人再次敦促苏军尽快加入对日作战——当时纳粹德国巳经投降了两个月。
面对美国人的追问,苏联将领反问美军将领,如何看待红军占领朝鲜半岛?美军将领答复说,只有美军成功登陆日本本土之后,朝鲜入侵行动才切实可行。
根据美国掌握的情报,日本关东军其时在朝鲜有约12万人的兵力,驻守以平壤为中心的朝鲜北部;而以汉城(现称“首尔”)为总部,防守朝鲜南部的日本陆军第17军,共有5个师约23万人。
但是,苏联比美国对日本人的情况知道得更多:时至1945年,日本关东军在朝鲜半岛巳经名存实亡。它的战斗力最强的主力,早巳经被抽调到东南亚,所剩余部都是补充的新兵,战斗力早已今非昔比。朝鲜南部,主要由日本皇军第17军驻守,这是一支为了保卫日本本土而誓言决一死战、堪称亡命之徒的队伍。因受东条英机官宣的误导,美国政府高估了关东军实力,担心它会南下,和17军汇合,与登陆日本的美军展开最后决战。
在雅尔塔会议上,美、苏双方都心怀鬼胎:设法让对方替自己干脏活,尽量减少己方战斗人员的伤亡。
尽管如此,会后双方还是达成了默契:苏军负责对付以平壤为中心的关东军,美军则负责解决总部在汉城的日军第17军……总之,苏、美两军,有责任解除日本在朝鲜半岛的武装,让朝鲜从日本殖民统治独立出来。
尽管两次雅尔塔会议都没有就朝鲜问题达成任何正式协议。但是,美国政府内部,还是有人考虑了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日本投降和占领敌战区的问题。
早在1945年5月,三军参谋长联席会议资深成员、海军上将威廉·李希,收到一份来自国务院的建议书。作者是一个名叫哈恩·孙的韩国人。哈恩写道,基于朝鲜和满洲战略地位的重要性,建议美国用武力永久占领该地区,防止俄国人获得控制权。李希上将将此“非同寻常”的提议,转发参谋长联席委员会的成员,希望有人能够为如何答复这个建议书,提供参考意见。综合战略调查委员会的成员,阅读该提议后,要言不烦地指出,美国没必要为此目的而从对日作战转移资源……
在波茨坦会议上,两军代表的确讨论了迫在眉睫的实际问题:美、苏两国军队,在朝鲜对日作战时,两军如何划定界线?美、苏两方人员沟通后,同意在日本和满洲里的一般区域的海上和空中的协调行动。但是,对于在朝鲜半岛地面行动界限的具体问题,并没有明文规定。
1945年7月29日,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,突然正式向西方盟国提议,要求美国和英国出面,再发表一封邀请苏联对日作战的正式信函。刚刚上任两个月的杜鲁门总统,当即表示拒绝并解释说:“我看出其中讽刺性的外交动向:俄国在这个时候参战,似乎是致胜的决定性因素。”
杜鲁门总统本能的政治嗅觉令人震惊!
1945年8月6日上午8時15分,美国向日本广岛投下第一枚原子弹。
8月8日午夜前1小时,尽管没有如愿收到美、英的正式对日作战邀请信函,苏联政府正式发布对日宣战书。
8月9日,美国在长崎投下第二枚原子弹……原子弹爆炸的尘埃尚未落地,9日午夜刚过,也就是刚好在德国投降(5月8日)整整三个月后,苏军在苏、中边境3条战线上,同时对驻守日军发起了史称为“8月风暴行动” 的全面军事进攻。
进入中国东北和朝鲜的苏联红军,一共有160万人,共89个师。苏军在3,704辆坦克、1,851辆自驱炮、二万七千27,000门野战炮,还有3,721架飞机的支持下,直扑满洲和朝鲜半岛。
山田乙三大将指挥的70万日本关东军,由2个方面军及3个独立军组成,是日本在满洲占领军主要组成部分。此前,日军并不把苏军的威胁当回事,因为沙皇俄国曾经在日、俄战争中败给日本皇军。山田乙三大将估计,来自苏联的进攻,至少会延至1946年春节。苏军对满洲的突然袭击,着实惊呆了关东军。苏、日曾经签有《苏、日中立条约》,苏、日属于二战期间的非敌对国。日本政府甚至一度寄望苏联政府,能做为第三方代表,出面斡旋它与美国达成有条件终战谈判。然而,斯大林在条约期限终结前几个月,突然背信弃议,对日宣战,彻底动摇了日本人顽抗到底的决心。
苏军人多势众,进入满洲的攻势十分迅猛。在平阳屯一役,850名日军与苏军对决,头两天日军即死伤650人。在短短两周,苏联红军巳经距离日本最北端的北海道仅有50公里。苏联陆军第25集团军,绕开满洲战略攻势行动,直接从堪察加一侧进入朝鲜半岛,仅用两个星期的时间就进入平壤市,切断了关东军退守朝鲜的所有通道。
8月15日,苏联红军进入朝鲜三天后,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……而此时,距离朝鲜半岛最近的美军,依然远在一千五百公里之外的冲绳岛。他们要在9月8日才能赶到仁川。
不出一个星期,苏军将会占领整个朝鲜半岛,逼近日本本岛……
苏军平壤升旗的消息传来,美国人坐不住了。日本对朝鲜半岛统治的突然崩溃,使处理朝鲜和有关日占领土问题成为同盟国的当务之急。
1945年8月10 至11日,华盛顿特区波多马克河南岸的五角大楼一个静谧的办公室,国防部业务处的参谋们,受命起草对日终战书:指示麦克阿瑟将军占领日本、接受日本投降。
美军上校迪安·腊斯克和查尔斯·博内斯蒂尔(绰号“虱子“),是《第一号总命令》的俩名具体执笔人。俩人刚参加完国务院、国防部和海军部人员在五角大楼召开的综合协调委员会会议,时间已是深夜。俩人退至相邻的办公室,开始伏案加班。他们俩人负责起草《第一号总命令》,在条令中确定美国、苏联和中国军队在日本投降地区的责任——换句话说,就是为各个同盟国划定势力范围!
上校迪安·腊斯克——未来的美国国务卿,出身于乔治亚州一个贫穷的家庭。此君天资聪颖,自幼发奋,一直学业优秀,后来成为一名毕业于英格兰圣·约翰牛津学院的“罗德奖学金”学者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他应征加入陆军,成为后备役上尉,曾经在史迪威将军摩下的印度、缅甸及中国战区担任非作战参谋官。在此期间,腊斯克曾经亲自授权,向他未来的敌人胡志明领导的越南游击队空降、供给抗日作战武器。二战结束后,腊斯克被提升为上校,在五角大楼马歇尔将军手下任职。
另一个执笔人,名叫查尔斯·博内斯蒂尔上校(绰号“虱子”)。在一号总命令开篇第一段,他必须明确将在远东地区接受日军投降的各项条令。博内斯蒂尔很清楚苏军当时在朝鲜的位置,美军仍在千里之外。他认为,最明智的选择,是尽可能让尽可能少的朝鲜领土落入俄国人手中。
“虱子”上校博内斯蒂尔是美国不多的三代“将门之子”:他的祖父是美国内战时期的少校,父亲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二星将军。他本人,像他父亲一样,也毕业于西点军校(在西点军校期间,同班同学给他起了跟随他一辈子的绰号“虱子”)。博内斯蒂尔西点军校毕业后,获“罗德奖学金”,前往牛津大学深造。二战期间,他在欧洲盟军总部服役,任英军蒙哥马利元帅的高级幕僚。
确定美、苏、中国军队在各个日占区作战及受降责任,殊非易事。他俩都知道,国务院与国防部,对于美军在何处、何时接受日本投降一事有分歧。腊斯克和“虱子” 上校俩人虽然都是罗德奖学金学者、美军中不可多得的博学多识之士,被戏称为军中最佳大脑。但是,俩人并非朝鲜问题专家。
腊斯克在1990年出版的回忆录《正如我所见》一书中,讲述俩人当时如何为朝鲜半岛问题,做出了一个对未来影响重大、却几乎是喜剧性的决定:
“我们当时没有意识到的事情起了重要的作用。遍布各地的日本军队必须投降,国务院和国防部意见不一致,美国军队到底应该在何地、何时接受日本人投降。国务院要求我们尽可能把受降点向北方推进,有可能的话设定在中国大陆境内,包括满洲的重要地区。但是,美军不愿为自己没有部队驻扎的地区担负守卫责任。事实上,美军根本就不想进入中国大陆。尽管如此,经过多方反复磋商、考虑,决策人员达成妥协,一致同意,美国在亚洲大陆要保持一些军力,至少在朝鲜半岛保留一个像征性的立足点。”
俩人在五角大楼昼夜伏案工作。国防部大楼内,除了楼道里外还有昏黄的灯光,整个五角大楼静悄悄的仿佛是一座空城。办公室内只听到俩人掀动地图的响声——那是一张“国家地理”杂志出版的朝鲜半岛全图。清晰的地图经纬度线,横穿东西和南北。俩人对着地图苦思冥想、绞尽脑汁,试图寻找答案:美军该在朝鲜何地接受日本投降?美军占领区划到哪里为止?—— 时间紧迫,刻不容缓,俩人必须立即拿出方案,天亮之前交上《第一号总命令》初稿。
国家地理杂志地图上的38线
在国家地理杂志的地图上,俩人试图找一条汉城以北的自然分割线。把汉城划入美国占领区,对于他们俩人来说,理所当然。尽管五角大楼不主张占领大片地区,但是,汉城是朝鲜半岛最大城市,政治意义重大,美国当然不能放弃。他们眼前的国家地理杂志地图,找不到一条汉城以北的自然分割线。但是,他们在地图上看到,汉城以北,一条地球北纬38平行线,跃然纸上 ——“38线”,也很自然地把仁川港划入了美国的责任范围。
俩上校的视线定格在了“38线上。交换意见后,俩人一致认为,似乎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。于是,他们决定将“38平行线”,作为朝鲜半岛美、苏两国接受日本投降的临时分界线。
“虱子”上校博内斯蒂尔执笔的《第一号总命令》全文共有12条,朝鲜属于第一条第五款,关于“38线”的条令是:“(戊)日本帝国大本营在日本主要岛屿、附近各小岛、北纬38度以南之朝鲜半岛及菲律宾之日军高阶司令官及所有陆、海、空军及辅助部队应向美国太平洋陆军总司令投降。”
在天亮之前,俩人终于完成了《第一号总命令》初稿,送交参谋部主管的联合计划处复审。审核时,海军少将加德纳提出了唯一的一个异议:他建议把朝鲜南北方分界线,推到北纬39度平行线,这样的话,可以把辽东半岛的重要城市大连也划入美国占领区。但是,美国陆军准将林肯回复:苏联不会接受一条如此靠北的分界线。在非正式地咨询美国国务院助理国务卿詹姆斯·邓恩时,邓恩支持陆军准将林肯的意见。海军少将加德纳的“39分割线”提议因此被否决。
时至8月14日,腊斯克和“虱子”上校博内斯蒂尔执笔完成的《第一号总命令》稿,经过细微的改动后,通过三军参谋长联席会议、国务院的审议,最后获得杜鲁门总统批准。
次日,美国以杜鲁门总统的名义,给斯大林发了一份《第一号总命令》,正式向苏联提出美、苏在朝鲜半岛接受日军投降的“38分界线”方案。
斯大林立刻回电:“我对此令无异议。”
苏联政府的迅速答复,令美国人诧异。斯大林为何没有讨价还价就接受了美国的建议?这不是格鲁吉亚人的性格。
腊斯克和“虱子”上校当时也纳闷。他们本来就对“38线”方案不是很有把握,毕竟只是按图索骥、临时决定的分界线。他们一度担心,斯大林可能会坚持把分界线向朝鲜半岛南边推进。
斯大林完全可以等上一两天,然后才回复杜鲁门总统。他可以告诉美国人,苏军正在朝鲜半岛全面解除日本武装,美国不用为此操心了。华盛顿也许会为此感到懊恼。但是,当生米煮成熟饭时,山姆也毫无办法。谁让你的大部队仍然滞留在冲绳岛?
腊斯克和“虱子”上校博内斯蒂尔后来才了解到,斯大林对“38线”提案的积极表态,完全是事出有因!
美军士兵奥伯莱因1945年11月在“38线”北侧拍摄的一张照片:在分界线站岗的红军士兵。奥伯莱几天后因再次前往该哨所时,苏联士兵已经不允许他拍照
早在1903年,日本、俄国为了争夺朝鲜半岛的霸权,曾经为军事分割线划定事宜进行过艰难的谈判。日本人要把两国瓜分朝鲜的分界线,以地图上的39度平行纬度线为准,俄国沙皇则坚持在38平行纬度上。两国你来我往,双方意见争持不下,一直确定不下。最后,一个垂垂老矣的沙俄帝国,与日本新兴军事強国,兵刃相向于中国东北平原。沙皇俄国被日本帝国打败。日本人当仁不让、独吞了朝鲜半岛。时至今日,斯大林不费吹灰之力,轻易拿到俄国沙皇梦寐以求、以“38线”为界的半个朝鲜,何乐不为?!
腊斯克和“虱子”上校博内斯蒂尔吃亏在,俩人都不是朝鲜问题专家!事前不了解日、俄在朝鲜的这段历史掌故。真相大白后,俩人悔青了腸子!他俩后来表示,如果早知日、俄这段大国纷争史,他们一定会在五角大楼那个不眠之夜,将朝鲜分界线向北推至39纬度线!
假如时间可以倒流,韩国首都首尔今日距离南、北分割线(后来又叫“非军事区/DMZ”) 的距离,就不会只有区区91公里(约1小时14分钟车程)。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,腊斯克和“虱子”上校博内斯蒂尔提出的“38分界线”,在斯大林看来,是西方承认并接受了俄国人在朝鲜半岛的影响范围。
03
从上校到国务卿、四星将军
腊斯克和“虱子”上校博内斯蒂尔,以“38平行线”分割朝鲜半岛的提议,成为朝鲜独立后,南、北统一无解的历史悬案。
俩人在促成这件事情上,无疑起到了着关键作用。但是,俩人当时只是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上校。二战史料中关于朝鲜半岛“38线”的来龙去脉,对俩人也是语焉不详,一笔带过。不过,二人此后的仕途,倒是一帆风顺。腊斯克后来当上了声名远扬的美国国务卿,“虱子”上校继续行伍生涯,成为军中威风凛凛的四星将军。
1950年,腊斯克毛遂自荐,出任美国国务院远东事务助理国务卿。他告诉他的上司:“我了解亚洲。”两年后,他辞去公职,出任著名的洛克菲勒基金会主席。腊斯克讲述自己成长的经历时,喜欢回忆这样一件事:“日本占领满洲的时候,我是一名大四学生,电影新闻片中的一个镜头,永远刻入我的脑海:一名中国大使站在‘国际联盟’组织代表前,恳求帮助抵御日本入侵……这个世界上,由于政府的无能,导致了无法避免世界大战的灾难。”
腊斯克这样评价自己当初参与划定的“38线”:“对于朝鲜而言,沿着平行线划分,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地理上都没有任何意义。”
正如国务卿艾奇逊所说,“世界上两个最佳大脑,为我们在这个地球上找到一个最糟糕的地方打一场该死的战争”。俩鸿儒案牍劳形,凭着一张地图,参照地图的“38线”,将朝鲜半岛一分为二。
和当时绝大多数人一样,两位年轻的上校,绝对没有想到,他们匆忙选定的日军受降分界线,会分裂一个历史上统一的国家,隔断千万个家庭,后来还发生了一场死亡近二百万人的残酷战争……
腊斯克上校日后成为美国外交界的重要人物。他对美国卷入朝鲜战争的决策、战后日本向战胜国赔偿的问题,还有后来美国在越南战争的决策,扮演着有影响力的角色。
1960年,约翰·肯尼迪当选第35届美国总统,肯尼迪邀请腊斯克出任国务卿。博学多识的腊斯克,成为肯尼迪“静悄悄的顾问”。他从不让其他政府官员知道自己的观点。肯尼迪遇刺身亡后,腊斯克继续成为继位的约翰逊总统的国务卿,直到1969年离任……
“虱子”上校博內斯蒂尔,在他战后数十年的军旅生涯中,顺利晋升至四星将军。他先后担任过一系列高级外交职务,例如为协调振兴欧洲经济的“马歇尔计划”,出任国务卿特别助理、驻欧大使馆武官、北约副大使等职。
最富戏剧性的事情是,“虱子”将军后来被派往韩国,出任美韩联合军司令部总司令。昔日鸿儒纸上谈兵,弹指间,三千里江山一分为二。今朝驻守剑拔弩张“38线”,他亲历1966年至1969年间发生在“38线”韩、朝非军事区的冲突事件,见证了“被遗忘的战争”导致朝鲜半岛天人永隔,哀恸逾恒之痛。
易桂鸣专列
帝国坟场,英军喀布尔大撤退
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
给老编续杯咖啡
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